国际快递的报关通关流程是海关对跨境货物实施监管的核心环节,需要经过申报、查验、征税、放行、结关五个标准化步骤,每个环节均有明确的操作规范与监管目标,流程如下:
一、申报:信息提交与合规审核
申报是通关流程的起点,由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或其委托的报关企业完成,核心是向海关如实报告货物实际情况。
申报主体与形式:收发货人可自行申报,也可委托具备报关资质的企业代理。申报需要同时提交电子数据报关单和纸质报关单,两者内容需要完全一致。
申报内容与要求:报关单需要包含货物的品名、规格、数量、重量、价值、原产地、贸易方式、运输方式等关键信息,同时附加商业发票、装箱单、原产地证等支持文件。申报需要在货物抵达口岸前或抵达后规定时限内完成,且信息必须真实准确,避免因虚假申报导致延误或处罚。
申报审核:海关系统对电子报关单进行初步审核,如果信息完整、逻辑合规,进入后续流程;如果存在疑点,会要求补充说明或提供额外文件。
二、查验:实物核查与信息核对
查验是海关确认货物实际情况与申报内容一致性的监管环节,旨在防范申报不实、走私等风险。
查验触发条件:海关根据货物风险等级、申报数据异常情况或随机抽查机制确定查验对象,敏感货、首次进口货物或申报价值与市场行情偏差较大的货物更易被查验。
查验方式与内容:查验分为彻底查验和抽查,操作上可采用人工开箱查验或机检。查验重点核实货物的品名、规格、数量、原产地、状态等,确认与报关单描述一致。
查验配合:货主或代理人需要到场配合查验,提供货物说明或操作演示,如果发现申报与实际不符,需要按海关要求补充申报或整改。
三、征税:税费核算与缴纳
征税是海关根据国家税法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税费的环节,除法定免税情形外,所有货物需要按规定缴纳税费。
税费核算依据:海关以货物的CIF价值或FOB价值为基础,结合货物对应的HS编码确定适用税率,计算应征税额。
免税与减免情形:部分货物可享受关税减免,如符合双边自贸协定的原产地货物、暂时进出口货物、慈善捐赠物资等,需要提前向海关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。
缴税方式:货主需要在规定时限内缴纳税费,可通过现场柜台支付、网上支付或担保放行,缴税后海关出具完税凭证,作为后续放行的依据。
四、放行:结束现场监管与货物放行
放行是海关完成现场监管的标志,意味着货物可离开海关监管区域,进入流通环节。
放行前提:需要完成申报审核、查验(如需)、税费缴纳(如需)等前置流程,海关确认货物无违规情形后,作出放行决定。
放行形式:根据货物类型和监管要求,放行分为三种形式:
征税放行:缴纳税费后直接放行;
免税放行:符合免税条件的货物,审核通过后直接放行;
信任放行: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或低风险货物,海关凭企业信用承诺简化流程后放行。
放行后状态:放行后货物可由收发货人提取或安排运输,但部分货物仍需要接受海关后续监管。
五、结关:完成全流程监管与档案闭环
结关是海关对放行后仍需要后续管理的货物进行最终核查,直至结束全部监管的流程,是通关的收尾环节。
适用货物:主要针对需要后续监管的货物,如保税加工货物(需核销加工进度)、暂时进出口货物(需确认按期复运进出境)、减免税货物(需监管年限内核查使用情况)等。
结关流程:海关在规定期限内核查货物实际流向、使用情况或核销凭证,确认无违规后,对相关档案进行归档,完成监管闭环。如果发现货物未按规定使用或需要补税补证,海关会依法处理后再结关。
国际快递的报关通关流程以 “申报 - 查验 - 征税 - 放行 - 结关” 为核心,环环相扣确保货物合规进出境。申报是基础,需要如实提交信息;查验是核实,通过实物检查确认申报真实性;征税是法定环节,依税率征收税费;放行是现场监管结束,允许货物流通;结关则是对后续监管货物的最终闭环。整个流程既体现了海关的监管职能,也通过标准化操作保障了货物通关的效率,收发货人需要确保申报准确、配合查验、及时缴税,以推动流程顺畅完成。


